檢驗是產品質量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,是保證質量的一種手段,是一個最傳統的質量管理方法。但目前一些企業存在“好的質量水平靠檢驗,嚴格檢驗就能出質量”的片面觀點,這也是有害的。質量管理不能等同于質量檢驗。隨著全面質量管理等各種管理理念形成和QC新的七大手法的運用,質量控制的重點要轉變為“預防為主”,實現由事后檢驗向事中控制、事前預防轉變。其原因如下:
一是檢驗已經不能改變不合格品自身的品質屬性。檢驗是用產品標準或工藝規定作依據,按GB/T2828.1抽樣方案對產品群體進行合格與否的分類。檢驗往往是實物形成或某個工藝過程完成后才進行的,是對已成為事實的一個評價。因此滯后檢驗并不能改變產品本身的質量屬性,僅僅只在檢驗上嚴格把關,并不能避免“資源利用率低下”的問題。
二是檢驗難以發現加工過程中造成的缺陷。眾多的制造環節中,很多內在的質量要素是無法事后檢驗、判斷、鑒別出來的,如:對轉換器、插座產品的底座阻燃性能,只能通過灼執絲試驗。如果原材料的進料或注塑制品過程中存在質量瑕疵,檢驗員只有做破壞性試驗才能發現問題;再如注塑制品型號多、裝箱數量大,如果生產工人將不良品藏在周轉箱的底層,檢驗員也難以發現,只有等到裝配時才暴露出來。因此,完全靠檢驗把關的質量成本是極高的。
三是產品生產需要滿足的條件很多。產品制造首先需要的是產品設計文件,產品的實現方案包括圖紙、定額(BOM)技術參數檢驗規范、工藝文件等產品的藍圖。產品質量首先是設計出來的,其次才是制造出來的。質量就是把顧客的要求分解轉化成設計參數,形成預期目標,最終生產出成本低、性能穩定、可靠的物美價廉的產品,因此質量的控制形成應著重放在設計階段。其次是所需的原材料,如果原材料有問題,產品數量是出來了,但質量仍然沒有保障。再者,即使產品設計和工藝百分百不存在問題,即使生產制造過程百分百不出錯,通過檢驗的產品質量仍然沒有保障。為什么?因為抽樣檢驗具有風險性和局限性,將不合格判為合格批次的可能性在理論上還是存在的。質量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,程度就意味著并不一定是100%,即使在生產中工人進行了自檢、互檢,在最終產品結束后仍有可能出現不合格品。因為質量管理涉及到整個生產鏈。社會化大生產大協作,是德力西生產制造的一大特色,如何帶領周邊的一些企業與德力西同步壯大,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。
因此,產品質量光依賴出廠檢驗,僅以嚴格把關來保證,是個消極的防守行為。應把防守變進攻,在實施質量管理時,要將事后的處理變為事前的預防,避免因事前的準備不足而造成各類質量問題的發生,以致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。也就是說,在質量管理過程中,事后的檢驗把關是“基礎”,事中的過程控制是“關鍵”,事前的預防控制是“必然”。質量管理的重點要從傳統“事后把關”轉移到“事前控制”,從“管結果”轉移到“管原因”。為此提出以下建議:
一、由單純的檢驗把關,擴展到提前服務。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,并不是否定技術檢驗的把關作用。必須根據技術標準的規定,對原材料、外購件、在制品、產成品以及工藝過程的質量,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,保證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產、不合格的零部件不轉序、不合格的產成品不出廠。有些工作要做在前,例如來料檢驗或測試,非常重要,在這個階段很多問題都能及早消除。對原材料供應時經常出現的質量問題,可以利用德力西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專業的檢驗隊伍,上門服務,可以派員到供方現場考察了解情況,與供方共同研究分析情況,提出解決方案,建設綠色供應方,使雙方互利共贏的關系更加密切。
二、發揮德力西人才優勢,延伸質量管理。為了能從源頭上保證產品質量,我們在保證自身檢驗的同時,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,向零部件生產企業提供技術支持。委派專業技術人員或檢驗員不定期到合作廠家講解專業技能,規范操作流程,提高員工的業務素質。合作廠家的不良品減少,外協單位的效益提高,而且滿足我方的要求,就會出現品質更優的大好局面。
三、不斷完善質量管理制度,保障品質要求。最敬業的檢驗員也存在漏檢,誤判也好似人之常情,許多企業的質量管理還不能達到“六西格瑪”的要求,而產品在用戶的手里,質量則是要百分百地過關。因此必須以健全的質量管理制度,考核檢驗員和操作員工,增強員工的工作動力,激發他們高度的責任心。要不斷完善質量管理制度,嚴格實施,使影響產品質量的各個因素都處在穩定的受控狀態,各道工序都必須嚴格貫徹執行工藝規程,確保工藝質量,禁止違章操作。
四、加強宣傳教育,提高全員質量意識。提高產品質量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,與公司全體成員都息息相關,需要大家共同努力。我們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,形成人人都是質量主人的局面。“群策為之則不成,群力舉之則無不勝”,要通過宣傳教育和全員培訓,提升全員參與的質量意識。使人耳濡目染,潛移默化,達到“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”的境界,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、創造性,從而實現企業經營目標,更好地為顧客創造價值,為社會承擔責任,為實現德力西的美好愿景奠定堅實基礎。